文/陈胜伟铁铮
正值盛夏。在四川省天台山科普馆、青神竹里荧光艺术馆等地,每当夜幕降临,草丛间的一抹抹明亮的荧光开始悄然闪烁。这点点荧光吸引了游客,点亮了“夜空经济”。
这些闪着荧光的夜精灵名叫“周氏萤”。它们不是普通的萤火虫,而是浙江农林大学“周氏萤”团队历经3年驯化成功的半水生萤火虫新种。它的驯化破解了野生萤火虫保护与利用的长期矛盾,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开辟了新路径。
寻觅:跨越12省的新种探索
说起萤火虫,人们都不陌生。它具有极高的生态、科学与社会价值。国家明确禁止野生活体售卖,非法交易20只以上即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然而,其在文旅、影视、科普等领域的需求旺盛,商业价值不断抬升,盗卖现象屡禁不止,野生种群保护压力巨大。
与野生种群遭到破坏相对应的是,我国国内萤火虫驯化领域瓶颈至今尚未突破:半水生类因“栖息环境模拟难、营养供给保障难、繁殖周期同步难、行为调控实现难”四大技术鸿沟,成为业界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“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野生种群,又能满足产业需求的路。”3年前,在“萤火虫产业第一人”王义平教授的指导下,浙江农林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学生、“周氏萤”项目负责人周颐带领团队,踏上了探索之路。这支由多专业交叉组成的团队,在学校支持下,足迹遍布全国12省29市,不断寻觅适合选育的萤火虫新品种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一次偶然的野外寻觅过程中,他们在海南五指山发现了一种具有“稳态高亮”特性的突尾熠萤新种。经权威鉴定,该物种与已知物种存在明显差异,符合新物种标准,被正式以负责人姓氏命名为“周氏萤”。
攻坚: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新种驯化
发现新种只是第一步,驯化才是真正的硬仗。发现“周氏萤”这一新种以后,周颐团队集中力量,针对半水生萤火虫驯化的四大难题,展开了系统性攻关。
团队通过梯度实验反复调整,先后研发了活动区湿控系统、专用养殖设备及立体养殖系统,精准模拟野生栖息环境,成功破解了环境模拟难题。随后,他们深入调查野生食谱,开发出含优质蛋白的复合凝胶饲料,实现营养配置标准化,保障幼虫发育需求,攻克了营养供给难关。
繁殖是萤火虫新种驯化的关键,周颐和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调控环境参数缩短预蛹周期,定点使用蜕皮激素,将同步羽化率提升至85%以上,成功建立了核心种群数据库筛选优秀个体,实现了繁殖周期同步。同时,他们还利用成虫生理特性,人工调控光信号,模拟性信息素激发求偶本能,通过“光信号+食物奖励”条件反射,实现了成虫行为的可控化。
为了更好地驯化出优良新种,在王义平教授指导下,团队以发光强度、繁殖能力和抗逆性为选育目标,筛选出前1%的优质个体,让“周氏萤”在各方面全面领先于现有驯化品种。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、康乐等昆虫学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等林业专家,得知“周氏萤”的成功驯化后,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产业:“荧光经济”点亮共富路
2025年,带着驯化成功的萤火虫新种,周颐团队成立杭州萤晖生物科技公司,专注于“周氏萤”的规模化繁殖与应用,为娱乐场所、大型商场、文旅景区及科普场馆提供特色荧光场景服务。如今,该公司每年可繁殖近百万头“周氏萤”,单只售价6-10元。截至目前,有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采购合同,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实现营收超百万元。
比经济数字更重要的,是其生态与社会价值:“周氏萤”的规模化供应,从源头减少了野生萤火虫盗猎需求,直接带动30人就业,间接创造400余个岗位。团队成员也在项目中获得全方位成长,获得了省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,走出了实践育人、生态强国之路。
当前,虽然正值暑假,但团队成员不惧盛夏的炎热,有的在室内养殖,有的在野外调查……,继续探寻萤火虫的发光密码,使昔日流萤飞舞的夏日之夜不再是当代人的奢望。
团队成员们表示,脚步不会停歇,将按照短期内推动“周氏萤”成为生态景观标配、中期开发萤火虫-生态复合系统、长期成为全球半水生萤火虫驯化标杆的目标不断前行。
指导老师、浙江农林大学王义平教授说,“周氏萤”团队从实验室里的微光到产业中的星火,用3年攻坚证明: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对立。在科技赋能下,小小的萤火虫也能点亮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共富之路。
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-正规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