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行为疗法(CBT)长久以来一直是循证心理治疗的典范。它是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(NICE)指南推荐用于精神健康障碍的一线治疗。
然而,由于成百上千项研究分散在不同精神障碍领域,且研究方法各异,要看清CBT真正的效果并非易事。过去的荟萃分析(整合多项研究结果的分析)确实证明了CBT对特定障碍(如抑郁和焦虑)有效,但这些分析本身也方法不一,很难跨疾病进行比较。有的分析聚焦单一疾病,有的则依赖可能过时的旧荟萃分析,纳入标准、研究时期和分析策略都不尽相同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Cuijpers及其团队(2025年)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。他们采用统一标准(包括一致的数据提取方法、偏倚评估和统计技术),对涵盖11种主要精神障碍的CBT疗效进行了一系列荟萃分析。
这项研究汇总了375项临床试验,涉及超过32,000名参与者,所涉障碍包括重性抑郁症、四种焦虑障碍(惊恐障碍、社交焦虑障碍、广泛性焦虑障碍、特定恐惧症)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、强迫症(OCD)、精神病性障碍、双相障碍、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。
结果
1、CBT相比不活动对照组在所有障碍中均显示显著获益,但效应值差异巨大:
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特定恐惧症的效应值最大;
抑郁症、焦虑障碍(广泛性焦虑障碍、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)、强迫症及进食障碍(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)效应值为中度至较大;
精神病性和双相障碍效应值较小。
2、对照条件类型显著影响结果:
当CBT与等候名单对照组比较时,所有效应值均超过 g=0.94,提示获益极大。
然而,当与更可能代表真实世界实践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时,效应则更为温和,范围在 g=0.22 至 1.13 之间。
需治疗人数(NNT)范围从PTSD的2.5人到精神病性障碍的16人,意味着与对照组相比,每使1名额外患者获益,需对3至16人实施CBT。
3、脱落率与可接受性:
CBT组的脱落率范围从特定恐惧症的8%到PTSD的24%,大多数障碍介于13%至19%之间。对照组脱落率相似,但双相障碍(27%)和神经性贪食症(24%)更高。
与对照组相比,CBT组脱落的相对风险在PTSD和暴食障碍中显著更高,但在其他障碍中则不然。
结论
Cuijpers等人(2025)的统一荟萃分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证据:认知行为疗法很可能有效治疗包括重性抑郁症、焦虑障碍、PTSD、强迫症和进食障碍在内的多种成人精神障碍;对于精神病性和双相障碍也可能有效。
CBT对PTSD和特定恐惧症效果最强,对大多数焦虑、抑郁和进食障碍中为中度,对精神病性和双相障碍的益处较小且确定性较低。
该研究强调,当CBT与常规治疗而非等候名单对照比较时效应值更小,这提醒我们研究环境未必总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有效性。在更广泛的心理治疗研究中,强烈需要使用活性对照和常规治疗作为比较对象。
参考文献
Cuijpers, P., Harrer, M., Miguel, C., Ciharova, M., Papola, D., Basic, D., … & Furukawa, T. A. (2025).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mental disorders in adults: A unified series of meta-analyses. JAMA psychiatry.
大话精神编译,转载请联系编辑部。
投稿请联系:dahuajingshen@126.com
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-正规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